蔡锷与洞口
2024-04-29 20:23:20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洞口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黎倩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21295

新洞口客户端4月29日讯(供稿:曾业英)今天是抗日战争时期最后一战“雪峰山会战”学术讨论会开幕的日子。上午,我们参观、考察了山门镇蔡锷公馆和桐山乡马颈骨阻击战战场遗址,让我感受到了一场生动的民主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。细思考察经过,也让我想到一个问题,即清末民初杰出的民主革命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蔡锷与洞口的深切关系,以及他的军事思想对“雪峰山会战”取得胜利的影响问题。

尽管蔡锷生前历来自称邵阳人氏,关于蔡锷的出生地究竟是邵阳还是洞口,学术界也还存在分歧,尚无一致的认识。但蔡锷与洞口关系,却有四个不争的事实:一是蔡锷10岁前的幼年时期是在洞口渡过的,即使认为他出生邵阳的学者,也认可蔡锷出生后,于光绪九年二月(1883年3月)之前已随父母迁往武冈山门了。二是蔡锷在洞口先后接受“家庭教育”和“私塾”教育,读完“五经”,练就一手好文章,初步奠定了他的传统文化的基础。三是蔡锷的首次婚姻成于洞口。还在蔡锷“就学私塾”时期,由于他的聪慧好学,就被诸生刘辉阁相中,在其提议下,与其女儿刘森英结为娃娃亲了。也是1905年春蔡锷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归国后,最终完婚于洞口的,生有女儿铸莲。四是虽然蔡锷“十岁时由同乡姚某带回邵阳,受业于当时讲新学的樊锥先生”。此后又先后入长沙校经书院、时务学堂,上海南洋公学,日本成城学校、士官学校学习。1904年10月,士官学校毕业归国后,又先后任职于广西、云南和北京。1915年12月,由北京潜回云南,发动反袁称帝的护国战争,最后积劳成疾,不幸病逝于日本福冈。蔡锷自10岁回到邵阳后,实际长期离开了洞口,与家人聚少离多。但大凡学校假期,或其他原因,必须与家人相聚时,蔡锷的归宿还是家人所在的洞口,而不是邵阳。甚至1915年为反袁称帝,不得不把接到北京的母亲及刘夫人与孩子送走,目的地也仍然是久居的洞口。就此而言,蔡锷短暂的一生,踏上洞口的土地,的确远超于邵阳,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。

至于蔡锷军事思想对“雪峰山会战”取得胜利的影响问题,这要从蔡锷编著的《曾胡治兵语录》说起。1911年7月,蔡锷任职于云南新军第十九镇三十七协统领官(相当于今日的旅长)期间,因为当时的“片马问题,纠葛方殷”,列强瓜分我国“之谣忽起,风鹤频惊,海内骚然”(所谓“片马问题”,就是英国企图派兵武装侵占我国云南西部的片马地方)。蔡锷为了“自励,而励国人”,冒着再次被广西人攻讦他“爱湘仇桂”的风险,编著了一部《曾胡治兵语录》的军事著作,作为军队的“精神讲话”教材。1924年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为标志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后,这年10月由孙中山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,发现蔡锷纂集的《曾胡治兵语录》深得其心,于是又补集“治兵之本”的“治心”一目,“附录于其后”,印发黄埔军校各“同志”,作为“将来治军治国”之本。及至抗日战争时期,《八路军军政杂志》也出版了蔡锷《曾胡治兵语录白话解》,作为官兵的军事读物。可见,国共两党的军民,特别是军事指挥人员,实际都受过蔡锷此书所体现的军事思想的熏陶。

蔡锷《曾胡治兵语录》一书的内容相当丰富和全面,包含将才、用人、尚志、诚实、勇毅、严明、公明、仁爱、勤劳、和辑、兵机、战守12章,每章皆结合曾胡治兵语录,提出自己卓有见地的主张。1945年4至6月的“雪峰山会战”的主力作战部队是国民党军队,他们的许多指挥官都出身于黄埔军校,自然熟知蔡锷《曾胡治兵语录》一书的军事思想。因此,就“雪峰山会战”所以取得胜利而言,似可肯定,至少在以下三方面受到了蔡锷军事思想的影响。一是蔡锷在《曾胡治兵语录》中提出:面对国家危殆的时局,剧烈的祸机,作为军人,“非大发志愿,以救国为目的,以死为归宿,不足渡同胞于苦海,置国家于坦途”。而“雪峰山会战”中的中国军民,则高度体现了这一爱国精神。如参战的国民党第74军一个连为守卫武冈,连长身先士卒,率领全连与数倍于己的日军,展开白刃肉搏战,最后全连为国捐躯,尽显爱国军人的本色。这正是蔡锷军事思想的第一要旨。二是蔡锷在《曾胡治兵语录》中提出:军人要有“良心、血性”,有此二者的驱使,就能使“‘可能性’发展于绝顶,武功烂然,泽被海内”,建“不世之伟绩”。而“雪峰山会战”中的中国军队,正是禀承蔡锷这一思想,与十倍于己的日军作战,浴血奋战的。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雪峰山通向长沙最近的古驿路口龙潭这个地方,中国军队受到日军15000人的进攻,在此激战死守28天,与日军绞杀在一起的两个连队,宁愿被自己的战机轰炸,与日军同归于尽,也毫不动摇,充分体现了蔡锷所说的“良心”和“血性”。三是蔡锷在《曾胡治兵语录》中强调不打无准备之仗,说:“出师前之准备,宜十分周到,谓一械不精,不可轻出,势力不厚,不可成行。”而“雪峰山会战”中的中国军队,对日军的西进也是早有准备的。1944年日军占领邵阳后,中国军民就开始做了防御准备。一边破坏湘黔公路,一边在广大雪峰山地区构筑工事,建设驻防要点,并进行整体防御规划。国民党74军和18军全部换上新装备。芷江机场,调来许多先进战机。我芷江空军还在日军没有准备发动进攻的时候,就对日军后方的铁路、港口、码头、公路等交通枢纽和物资囤积地进行了轰炸,造成日军的重大损失等等,为整个“雪峰山会战”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蔡锷虽然早在1916年11月8日,就因反袁称帝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,未能经历抗日战争的征战,更无可能参加“雪峰山会战”。但他的军事思想却仍然引导“雪峰山会战”走向胜利,足可说明其思想价值是永恒的,并不受时间的限制。而且由于蔡锷自发动、领导云南护国起义,推翻袁世凯“洪宪”王朝以来,就已是举国上下,无人不尊崇、敬仰的时代英雄,因而也是不受地域限制的。蔡锷已不仅仅是邵阳或洞口人的光荣和骄傲,甚至也不仅仅是湖南人的光荣和骄傲,而是全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。在国人努力发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,与其彼此分散力量,各自心无旁骛地追寻蔡锷极个别历史久远,而对历史进程又并无重大影响的生平细节,似乎倒不如集中学术资源,团结一心,互为援手,合力探索、宣传蔡锷诸如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光辉历程和业绩、思想影响、精神价值,以及对中外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等等,更有学术和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。

(作者曾业英是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,本文是其2024年4月27日在洞口县“雪峰山会战”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)

责编:黎倩

一审:王琛

二审:肖自豪

三审:唐盛

来源:洞口县融媒体中心

时空新闻
首页轮播图
邵阳为什么这么红
文昌街道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